夯实土壤修复顶层设计 全方位摸清污染底数

行业动态】2018年,在对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快速出台,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律保障,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释放。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刚刚起步,面对土壤修复成本高、修复地块情况复杂的现实,应寻找合适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构建稳定的商业模式。

  2018年,是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第二年。“十三五”以来,在土壤修复项目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50亿元。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持续释放。
  与“水十条”、“大气十条”相比,“土十条”姗姗来迟。其侧重点并不在于将几万亿的资金全部投入土壤污染彻底修复,而在“防”和“控”,以实现土壤安全利用为主要目的。
  靴子落地以来,各地陆续启动当地的土地污染详查工作,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提供基础支撑。在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障了用地安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土壤污染防治咨询服务、装备药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环保产业规模。
  2017年底,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8年,在对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快速出台。土壤环境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律保障。伴随土壤修复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在“十三五”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在政策利好之下,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土壤淋洗、原位加热、微生物处理、化学氧化还原等相对成熟的土壤修复技术被实际运用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中。土壤修复行业正在崛起。
  不过,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还刚刚起步,仍需从环境调查、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环节构建和完善整个产业链条。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指出,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保护还存在污染底数不清、监测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未来,要在摸清土壤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用途来合理确定土壤治理与修复的目标。我国计划于2020年底前摸清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同时,在土壤修复的责任落实上,针对无法找到责任主体的地块,采取“谁利用、谁修复”的政策,为土壤安全寻求实实在在的保障。
  2018年1月份,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刘志全表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网已初步建成,目前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有近8万个,包括环保部建成的38880个点位以及国土、农业部门所建的近4万个点位,基本实现了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全覆盖。在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之下,土壤监测网络初步构建,为我们了解土壤性状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城市场地修复和耕地修复有望率先启动,而矿区修复主要是在资源化的基础上修复。未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农业部、国土部加强联动,推动数据共享,土壤修复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土壤修复市场发展“钱”景可观,入局者颇多。截至2017年5月拥有土壤相关业务的企业达到2600多家。大量资本的涌入在加剧土壤修复领域竞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化、精准化的环保企业被挡在“门外”,无法参与环境治理项目。
  针对企业来源复杂、专业性不高、技术水平低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切实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第三方评估,并给予土壤修复企业以融、财税等政策支持,杜绝将工程转包给没有资质的公司的现象。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